VR市场的未来还是荆棘密布的,而这些应该是VR技术需要去突破的地方。
说到底,种种令人难安的迹象均来自现象层面,你知道“表象”有个特性:“万物皆变,无物常驻”。
若将“表象”作推论基础,我们何不刻舟求剑?更何况,现象层面的种种质疑易于反驳:
人们不愿支付溢价和用例少是一个问题。好技术,不代表是好产品,只有拥有用例,才能激发消费。
然而用例需要时间培育,现在用游戏做突破口,未尝不可。毕竟第一代 iPhone 也只能听音乐、上网而已。
“违背便携趋势”不重要,“更便携”只是计算平台更迭的表象,而非原因,更迭原因见下。
无知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就更没有必要挂怀。
既然寻找的是人类下一代计算平台,那么,人类真正的需求是什么?才是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。
1. 突破限制
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
——卢梭
拒绝有限性,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,我们总在“自我”和“世界”的界限上徘徊,想要延伸而不得。
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起,科技的每一次进步才不断突破空间、时间和观念所带来的束缚,让我们离无限更近。
这对计算平台意味着什么?我先放结论。
下一代计算平台应具备的产品特性是: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,以及更多的信息量。
这种“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”的需求,不仅催生从Apple Watch、Google Home、Amazon Echo(Alexa)到VR/AR等众多产品,还衍生了无数绕口的概念,比如无屏化、软件固化等。
如果说VR/AR果真是下一代计算平台,那么它的确满足“更多信息量”这个需求。
以Gear VR为例,它的一个3D视频(6K & 60fps)的数据体量大概是高清2D视频(1080P)的20倍。
2. 世界是可计算的
为什么当我谈到无限,我会认为计算平台应该是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,以及更多的信息量?
我很喜欢Stephen Wolfram(物理学家& 计算机专家)的一个结论:The universe is digital in its nature, and runs on fundamental law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simple programs. 在他看来,世界是可计算的。
虽然我不能证实它,但面对未知,我不介意持有可能性选项。毕竟,在有限的观测视野里,当我们赋予所有物质以数字后,的确突破了时空限制。
回忆一下我们和现实世界的计算交互史:
1804年,法国人Joseph Marie Jacquard给织布动作赋予数字。
打孔卡片的每个孔对应一个钩子,通过控制钩子上的线的走向,自动织出图案。
收音机数字化了声音,电视数字化了影像,电脑、手机数字化了各种服务,如今,VR/AR将在更大程度上数字化世界。
创新本就是一条未知的崎岖小路,不论是Magic Leap、索尼等公司,还是任何一家VR/AR技术人员,只有当他们不断探索与尝试,我们才能走过这段小路,自由享受VR/AR带来的惊喜。
正如我们之前所说,与其盲目争辩风口,不如为科技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