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可以说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喜欢自拍,而自拍文化的出现也会对VR的认知造成一些影响。
自拍文化 Selfie Culture
2013年,男星詹姆斯·弗兰科(人送外号腐兰兰)在纽约时报上刊载文章,讲述了由青少年带动的一股自拍浪潮。
我知道你在想什么,谁特么想看弗兰科写的东西。相信我,我也是这么想的,但是文章里确实有些东西给了我启示:
在一个视觉文化里,自拍能够快速轻易的展示(show),而非告诉(tell)别人,你的感受,你在哪,你在做什么。
发自拍的理由多种多样,但是归根结底,自拍就是用户的化身——一个个小小的化身用来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。
自此,我目睹了全球如何被卷入自拍的狂潮,同时创造了自拍这个词:Selfie。
不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,应该是2010年iPhone 4手机的发布,它配备的前置摄像头打开了人类拍摄自家大脸的大门,因为前置摄像头能让你更轻松的调整自己和身处环境的关系。
不久之后,像MSQRD这样的应用就出现了,它能让识别用户的脸部信息,然后在脸部添加上一层其他元素,变成另一个样子。
类似的应用开启了Snapchat的“脸部滤镜”时代,应用不再在你的脸上加面具,而是用不断更新的简单的小物件点缀你的自拍,同时鼓励用户动动眉毛或者张开嘴来获得新的效果。
这个方法彻底放飞了用户的面部表情,让他们更敢于表达自己。
“鸡毛秀”主持人Jimmy Kimmel有一次在节目中展示了一个应用,能够实时改变用户的脸部特征和语音,来模仿明星。
最后发现,Jimmy对阿诺德·施瓦辛格的模仿最成功。就利用这样一个玩笑,身份转换被推广到大众面前。
身份转换(Identity Transfer)就是将某人的身份(例如脸)带入到一个不同的环境,进而将其提升为不仅仅是两个眼睛一张嘴巴。自拍不过是身份转换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。
虽然我们大可以认为自拍不过是哗众取宠毫无意义的体验,但是必须承认对于很多人来说,身份转换非常有吸引力:它能够除去用户身上的凡人标签,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全新的没有限制的环境中尽情创作,在这里,他们不再是生活的配角,他们成了主角。
人们不再被平凡的现实笼罩,相反,他们可以虚拟的进入任何环境,同时展现自己特性的一部分。
通过这样的“变形记”,用户给自己进入的环境带来了生命和关联,同时也让在虚拟环境中自拍的人带来了活力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