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R技术在未来势必会改变一些东西,那么到底会带来哪些改变呢?跟大家聊聊。
VR技术可能带来什么改变?
1. 认知的改变
神经科学里有一个词叫做镜像神经元(mirror neuron)。是指动物或人,在观察到其他同类的动作时,大脑里的某些神经元的活性增加,使得脑中模仿、重现该动作或情绪,产生感同身受的认知。
简单来说,我看见你笑,我自己也会感到开心和愉快。
(或者说,猴子喜欢吃香蕉,看到你拿着香蕉也为你高兴lol)
那么把镜像神经元原理与VR技术相结合呢?
实验室开展了一个项目,邀请斯坦福学生来到实验室,首先用3D摄像机扫描并生成他们的“虚拟自我”。
学生们戴上VR眼镜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“虚拟自我”就在面前。
而实验人员,通过电脑操纵让这个自我在学生面前慢慢变老,成为他们20年后的样子。
(“虚拟自我“以及20年后的虚拟形象)
随后,实验人员会发给学生虚拟货币,让他们决定是在年轻的时候花掉,还是存下来养老。
根据学生的不同决策,他们的老年版“虚拟自我”产生了不同的状态。
如果学生做出的决策倾向于存更多的钱,则他们的“虚拟自我”会变得开心,并且状态很好,因为他有足够的钱养老。
如果学生们大手大脚,决定在年轻时就花掉钱,则他们的“虚拟自我”会悲伤、憔悴。
这个实验,就是通过VR,让人们对某个假设的情况产生感同身受的认知,从而影响他们当下的决策。
这个关于存钱的实验,被证明是很有效的。学生们受到震动,纷纷减少了在年轻时花掉的虚拟货币。(在美国,鼓励年轻人存钱是个大问题,因此这个实验是有社会意义的。。)
2. 同理心的建立
VHIL实验室的另一个项目,则将镜像神经元原理与VR技术结合,改变人们的种族歧视偏见。
实验人员同样为参与者创造“虚拟自我”。
不同的是,通过计算机程序,这个“虚拟自我”被改变成了其他的种族和肤色。
参与者在VR环境中,一转身,发现其他人因为自己的种族,或者性别,在恶意的指点,甚至有更过激的行为。
这个设计,把参与者放到了歧视的“被接受”端,让他们真实地经历一次“被歧视”,从而改变既有的态度,更容易的建立同理心。
3. 改变我们与自己(的大脑)对话的方式
很多人由于经历某一特定事件,遗留了恐惧症。例如,对巨大响声与摇晃的恐惧(常见于地震后灾后创伤),恐高症、恐火症等等。
华尔特博士告诉密探,从神经学的角度,要解决这些问题,核心是改变人的大脑处理信息、产生反应的过程。
(VR用于医疗)
要改变这个过程,你必须让人们再次进入让他们害怕的情境,激发大脑的原有应对机制;并在这个过程中,用医疗的技巧来训练病人的反应,从而改变大脑的应对机制,让它不再产生恐惧的反应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要治疗恐高症,你需要让患者进入有高度的环境,激发出他的恐惧反应;在此过程中,才能引导他、帮助他学习一些技巧,管理和改变恐惧的反应和情绪。
当然,这个过程是渐进的,首先上1层楼,然后上2层楼,最后才是楼顶。
但是,如果是痛苦的体验,很少有人愿意再次回到现场;并且,如果是与灾难,例如地震有关的体验,现实中是很难再模拟的。
(东京大学的VR灾难重现)
从前,医生只能让受治疗者发挥想象,或者用声音和视频,引导受治疗者回忆曾经的灾难现场。效果甚微,且慢。
现在,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来改变。通过VR,受治疗者回到“虚拟痛苦现场”的感受是真实的,沉浸式的。
在这种情况下,受治疗者大脑的原有机制被激发的程度要深入的多。
同时,医生甚至也可以进入到VR的“虚拟痛苦现场”中,和受治疗者沟通,对他们进行引导。
对社交恐惧症、公开演讲恐惧症等的治疗,也是同样的原理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