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风魔镜s1这款移动端VR设备做的好不好可能不少用户还不了解,这里就跟大家带来该设备的深度评测吧。
外观设计
半年前发布的暴风五代,与三星gearvr非常接近,前面曾经说过,这种同质化的外观有值得借鉴的地方,头戴舒适度较以前的要好,整个头戴的方式应该是斜向上包裹你的头部,让力斜向上分担,减少一部分脸部压力。
而魔镜S1给人第一印象有点daydream风格,实际对比,材质、受力、调节都不同,S1的外观非常简洁,似乎回归到VR盒子最初的状态,但优化了每个部分。
轻薄的外壳加上菲涅尔透镜和物距调节,这让我想到了一款产品,fibrum,有种小而美的感觉。
纵观国内的VR盒子大家不难发现,中国是全球品牌最多的国家,一个真正值得购买的VR盒子,外观可以设计非常简单,材质可以做到足够轻便,受力方式越科学就越舒适。
毕竟所有的VR盒子几乎都是以纯光学为主,本质在光学透镜,而所有处理VR性能表现的载体都在一部智能手机上。
光学
光学在魔镜五代和S1上是两种不同的方案,前者为亚克力的双凸镜,视野广度测试魔镜5代水平fov为96度。
中规中矩的光学参数,边缘有少许色散和畸变,这在当前市场,包括gearvr等产品都是差不多水平。
而S1这次的亮点则在于新式的菲涅尔透镜,直径大,水平fov约为108度,边缘畸变小,色散弱,有高斯模糊的作用。
这个作用可能还有很多朋友比较陌生,我们曾经说过一般的VR头盔,光学放大倍率在八倍左右,因而屏幕的像素间隙也能够清晰可见。
这种间隙就是我们所说的晶格感,而采用这种模糊效应的透镜,在保证画面清晰度受损程度很低的情况下,模糊了间隙即晶格效应,会增强大家对于VR画面的沉浸感。
到现如今暴风魔镜迭代已经超过五代,这种快速迭代是否在消耗用户的热情,尽管每代产品都有细节的提升,但却没有质的变化。
而VR盒子是否真有那么多花样,其实你真可以买几代比较一下,而魔镜S1和五代的出现似乎在解答这个问题。
当然小编希望研发的时间更久些,在我们认为的亮点部分能够继续挖掘,毕竟VR硬件还没有像手机行业那么成熟,还不能一年开十次发布会。
内容
魔镜五代重新匹配了新开发的游戏,以及其他VR应用的移植,来保证这些内容能够适配好新的独立传感器,发挥TW算法的画面输出,延时方面也有所降低,陀螺仪比手机更加稳定。
而S1依旧是之前的暴风魔镜内容平台,不过光学视野的增大带来的观感是非常明显的,之前这种光学透镜我们只能在Vive这类产品上体验到。
内容二者是有所不同的,因为独立的传感器必须重新开发,即接入新的SDK开发工具,来传输外置陀螺仪的数据。
所以无论是gear vr、小米、华为,都是类似的结构,因而在选择产品时,要明白外置独立传感器的移动VR,内容平台是不兼容其他第三方应用的,除非移植。
插句题外话,移动VR的玩法可不仅仅是依赖自有平台,你如果想跨平台玩,一是使用通用的cardboard开发的VR应用。
二可以通过Vridge或Trinus这些神奇的驱动级软件,兼容steamvr的游戏,甚至可以diy出空间定位和体感的方案;。
用最廉价的成本来感受下Vive、oculus和索尼的技术优势,尽管体验还远远不及高端VR,但是足够让小白惊艳了。
两款产品的硬件体验和兼容性部分大概就是这么多。回归到VR的生态,暴风魔镜一直致力于开发自己的VR平台;。
这次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已经非常丰富的3D和全景视频资源,而是3DVR视频的增加和播放器应用的完善。
3DVR指的是3D景深的全景视频,不同于大家以前看到的全景视频,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,普通全景视频就是在你的360度周围贴了一张壁纸;。
你可以仔细观察,但是却没有VR的视觉感受,而3DVR全景能够让你真正可以身临其境他人拍摄的场景中。
播放器目前有五种模式四种虚拟场景,重点介绍其中两个,第一个是小编比较喜欢的M&M’s剧院。
这是暴风魔镜为M&M’s巧克力旗舰店制作的虚拟卡通形象,俏皮可爱,整个场景非常温馨,特别适合在自家卧室看3D电影。
尤其是当你转头时总觉得有个乖乖豆在和你一起看电影,这被视为VR场景的一种轻互动。
值得深思的是VR应用在开发之初就应该多增加虚拟形象的元素,避免给人单调孤独的感觉。
第二个露天影院是在夜晚,一轮明月升空,适合看的电影风格,包括可怕、惊悚、奇幻、神奇。
重点提播放的VR场景而不是播放本身,想要表达的是,未来自由更换场景或者通过自由导入全景壁纸,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。
而虚拟影院在未来则应该更多倾向于多场景和社交属性,类似oculus Rooms和party,可邀请你的朋友和你在任何一个时空体验VR的神奇。
然而到目前为止VR体验基本是你一个人的密室花园,当然这种孤秘的性质,也是VR小电影成了淘宝VR盒子销售赠品潜规则的原因之一。
网友评论